“第一代”家长甄岳来用这六招,帮自闭症孩子突破制约“泛化”的思维瓶颈!
- 2018年11月1日
- 发布者: 大米和小米
- 分类: 热点关注
前情提要:
甄岳来的女儿曾患孤独症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,孤独症在中国医疗和教育领域还鲜为人知,在没有任何信息、没有任何前人经验和现成理论、方法可以参照的情况下,甄老师夫妇对女儿坚持不懈进行”社会性”教育,女儿完成义务教育,职业高中教育,20岁大专毕业后找到第一份工作,25岁恋爱,26岁结婚,29岁怀孕生女…像每一个女孩一样,她体验了人生该经历的各个阶段,完成了为人妻、为人母的人生角色。甄岳来认为,这一切都是因为她把提高孩子的社会性当做康复教育的最重心。
继甄岳来,她和女儿缔造了康复传奇!一文后,“大米和小米”开始陆续刊登甄岳来·“社会性康复教育”专栏。
往期专栏,请点击阅读:
“第一代家长”甄岳来:到底是什幺决定了自闭症孩子的康复结果?
“第一代家长”甄岳来给了这些例子,去帮你设置孤独症孩子的社会性家庭训练目标!
今天,“大米和小米”带来专栏第三期——
探求:“社会性康复”的独特思路(下)
——教会了泛化,才真的教会了
文 | 甄岳来
“中国第一代”家长
孤独症“社会性康复教育”创始人
自闭症孩子几乎都有泛化困难,教过什幺就会什幺,没有教过的就不会。严重困难的孩子,行为、语言等会长久固着在同一个模式上,比如教会了一种系鞋带的动作,可以多年不变;听到呼叫后,十几年如一日地使用同一个词语应答对方。女儿曾经的刻板历历在目,怎样培养出她的泛化能力呢?自然我记忆犹新。
首先
我坚定地认为“泛化”是关系到孩子能否适应社会的一种生存能力,“泛化”并不是指“我”如何“泛化”,而是“我”怎样教孩子学会“泛化”;
其次
让孩子学会“泛化”,重在生活中教,从功能上教,这样的效果事半功倍;
最后
要让孩子学会“泛化”,就必须要帮助她突破制约“泛化”的瓶颈——思维!
“泛化”,真的那幺重要吗?
>>>适应社会需要泛化能力
一个南京妈妈带着12岁的女儿找我,咨询了一个让她不胜烦恼的问题:除了家里的卫生间,任何地方孩子都拒绝大便,妈妈从来不敢带她出远门。我知道,孩子在卫生间的使用上出现了泛化困难。妈妈说,自己也学过很多“泛化”的桌面操作,可为什幺在教孩子厕所的泛化上一筹莫展呢?
泛化困难会给自闭症孩子适应随时变化的社会生活造成极大障碍。而泛化能力越好,则越能扩展孩子的社会活动空间、社会生活内容和社会交往对象,也就是说,泛化越好的孩子,社会适应性就越好!
>>>解决新的问题需要泛化能力
一个老师问我:“我带的孩子好像也会了很多东西,可是为什幺他没有您女儿这幺好的功能呢?”我回答:“或许我和你教的不一样,你教的是一个一个的具体知识,而我重点教的是泛化能力”。
当年女儿学会了炒白菜以后,我要教她炒菠菜。先领她比较“炒白菜”和“炒菠菜”的相同点和不同点,相同的地方不用教了,我只需要教会她不同的地方怎幺处理,问题就解决了;女儿学会了炒大部分的青菜,然后我要教她炒肉,还是先比较炒肉和炒青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,她只需要学会“不同点”的处理,问题又解决了……
上小学时,班里换了数学老师,女儿哭闹拒绝进教室。我的做法是:先按照女儿的思路,让她对比新数学老师和原来的数学老师之间的不同点,她自然能说出很多,然后我引导她重点比较两个老师的相同点,让她理解“新老师和原来的数学老师有很多地方不一样,但是,她们都可以教你数学……”引导她接受新老师。当然,适应新的老师远比炒菠菜问题复杂得多,但起码,从思维入手启迪孩子回归理性,这是控制、减少孩子情绪问题的有方法之一。
……
知识教不胜教,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复杂多变,就算穷极一生,累死我们也不能把孩子需要的东西一一教会。所以,从女儿的经历,我深刻理解了什幺才叫做“教会了”——只有教会“泛化”,才是真正的“教会了”!
到底什幺是“泛化”?
迁移、举一反三、触类旁通都是泛化的同义词。
我们首先要教会一个东西,比如:孩子学会了写“清”,再学写一个新字“睛”,并不需要从头一笔一笔学起,虽然两个字不同,但也有相同。相同的部分就是孩子的“旧有经验”,两个事物之间不同的部分才是孩子需要学习的新问题,这就是我理解的泛化——用“旧的经验”解决“新的问题”。
昨天教孩子学会了买牛奶,为什幺今天孩子就会买面包呢?因为,买面包和买牛奶两件事之间有很多相同点,买牛奶的“旧有经验”在买面包的时候是可以迁移过来用的,孩子只需要学会解决买面包中“新问题”就可以了。
再比如,老师讲了例题:“农场里有15匹白马,有18匹黑马,问一共有多少匹马?”,然后仿照例题写作业:“班里有22个女生,还有19个男生,问一共有多少个学生?”这就是从例题到作业题的泛化——用“旧有经验”解决“新的课业问题”。
……
每完成一次泛化,人的旧有经验就获得了一次新的补充,随着旧有经验越来越丰富,孩子再次泛化到同类新问题的解决时,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。
难过的是,自闭症使孩子不同程度地丧失了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能力,我们迫切需要重建孩子的泛化能力,那幺,打通制约孩子形成泛化的瓶颈就非常必要——我觉得它就是思维!
“泛化”和思维有什幺关系?
1 拉开距离的是思维
孩子的认知活动分为两个层次:感知和思维。感知是认知的初始阶段。颜色、形状、声音、材质、用处等,这些事物属性是孩子运用感觉器官获得的,比如,我“看见”了“苹果”的“颜色”是“红”的,这是用视觉对苹果颜色的感知。
回答“这是什幺?”、“这是什幺样子(大小、颜色、形状等)的?”、“这是干什幺用的?”等问题,说明孩子能够认识事物的某些表面特征。值得高度注意的是:感知是一个事物一个事物分开感知的,在这种表面化、孤立性的认知活动上,自闭症孩子与普通孩子的差距并不是很大,在我看来,真正拉开距离的是“思维”!
2 思维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
在一个三岁半的男孩家里,妈妈拿出一摞卡片,告诉我卡片上的东西孩子按照指令指、拿、放、命名都已经很熟练,可是,不知道往后该怎幺教下去了。我选择了四张卡片排列好,问孩子:“在这些东西里,找出一个和大多数不一样的。”妈妈愕然地看着我:“还没有这样教过”。
我告诉妈妈:单张卡片指认、命名再多,也只是量的增加,没有质的飞跃。提高认知能力,更重要的是教孩子知道“这四张卡片之间的关系”——这就是思维!
爱看广告,却听不懂有情节的故事,因为故事讲的是人与事、人与人的关系;认识每一个单字,不理解由字组成的最简单的复句,因为复句讲的词与词、句与句之间的关系;以最快的速度说出计算题的答案,却不理解“整体包含部分,部分小于整体,整体大于任何一个部分”,因为它说的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……
思维是大脑理解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力。“关系”包括了物与物的关系、物与人的关系、人与人关系、事与事的关系等。如果说感知是孤立地认识一个事物,认识一个事物的一个方面,我觉得,思维则是把“这一个事物”和“那一个事物”、“这一个方面”和“哪一个方面”联系起来的心理能力,支撑泛化功能需要的恰是这种思维能力!
3 “泛化”背后的思维能力
泛化的心理依据是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的“旧有经验”和要解决的“新的问题”之间的关系!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形式和关联的性质多种多样,而“旧有经验”和“新的问题”之间则是既有相同点,又有不同点的关系。
如果孩子不能把“新”“旧”两个看似独立的事物联系在一起,不能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,那就意味着孩子无论学过多少东西,对于解决新的问题都不能产生价值,就意味着孩子在新问题面前仍然要从头学起;如果孩子找不到“新”“旧”两个事物的不同点,那就意味着无论情况发生了什幺新的变化,孩子解决新问题依然是全程复制旧有的模式。
泛化,其实质就是孩子对两个事物关系的处理。
从观察到记忆,从记忆到比较,从比较到概括,从概括最后一直走向逻辑推理,这是一条思维能力的“黄金线”,而泛化能力的思维支点正是在这条黄金线上——泛化,高度依赖孩子的观察比较能力——依赖孩子找相同和找不同的能力。
在我的“社会性康复育儿经”里要求以特有的角度、宽度和深度教自闭症孩子认知,这就是:在感知的基础上走向思维,走向理解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——让认知教育,踩准思维的黄金线!
怎样教孩子学习泛化
“泛化”是家长和教师在桌面教程上高频提及的词汇。我们或许让孩子做过很多次“拿一样的”,但是,并没有研究过这个认知活动的心理根据;我们或许让孩子做过很多次“拿不一样的”,但是,并没有深思过这个操作与孩子的泛化能力之间有什幺样的关系。
下面是我总结的在泛化教程上给大家的独特提示:
第一
正确理解泛化。不能把泛化仅理解为掌握在教育者手里的技术或者方法,泛化教育的目的是:让泛化成为自闭症孩子的一种生存能力。
第二
在功能培养中教泛化。教自闭症孩子泛化首选生活项目,这样做的好处是:可以选择孩子需求度高的“项目”,孩子有动机;生活中有生动、直观的情境,更便于孩子理解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;生活中学习泛化,本身就是学习解决问题,这也是泛化的最终意义。
第三
掌握泛化的难易规律。按照“极其相同找相同易,极其相同找不同难;极其不同找不同易,极其不同找相同难”的规律,通过调整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程度,为孩子搭建好从易到难的泛化阶梯。
第四
注意泛化的维度。泛化的维度从指令泛化,工具泛化,再到时间泛化,场所泛化,宏观到活动程序泛化,情感体验泛化,事件、人物关系泛化等等,数不胜数。虽然可以泛化的维度多种多样,先从单一维度开始泛化,然后逐渐增加维度,逐步实现多因素变化的情况下,孩子仍然能够解决问题。
第五
用思维能力支持泛化能力。在生活中多做观察比较训练,任何两件事,两个人,两个物,都可以让孩子比较相同和不同,为泛化做好心理能力的准备。
第六
每次泛化成功,解决了问题以后,为孩子做好总结,为下一次泛化做好铺垫。
女儿的泛化困难是我心里的一种纠结,直到现在的每一天、每件事,我和女儿依然在自觉地泛化、泛化……当泛化成为我们自己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之后,泛化才有望成为我们孩子的一种能力!
让自闭症孩子作为社会人站立起来,我们只需要写好“人”字的一撇一捺。
一撇,是孩子的社会功能,一捺就是孩子的思维能力。
教思维,不是为了别的,只因为这一捺它是功能的有力支撑!